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

Kallitype process introduction

Alternative process----Kallitype
關於古典影像的世界,對一般攝影學習者而言,種是給人一種很費工又很難控制的印象。是的,但也因為如此,有別於大量製造每一張都很接近,近乎相同,一張一張100%純手工完成的影像,更讓人感覺到溫度。

在眾多的古典影像技法中我很喜歡的一種就是『Kallitype』。
它主要是使用草酸鐵和硝酸銀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感光液,在無UV光的環境下,使用尼龍刷塗布在紙張上,等乾燥後再將底片或數位負片放置在感光面的紙張上,在太陽光或曬版幾下曝光5~6分鐘,經過顯影(檸檬酸納鈉),清洗(EDTA-2Na,EDTA-4Na),定影(Hypo),水洗(30~60min),乾燥。


根據文獻記載,Kallitype其實起源於1889年,由W. W. J. Nicol所發明,爾後十幾年甚至有商業化的產品販售,後來因為PT/PD(鉑/鈀)process的流行,慢慢地走入歷史。
三年前偶然的機會開始了這個處理的研究,始終無法穩定的控制,直到後來對於草酸鐵溶液調製,紙張的預先處理,顯影液的酸鹼值調整....等進行更多的測試後,目前已經漸漸的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。
凝視著這張照片的古銅色調和令人驚豔的質感,彷彿回到了19世紀末的感動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